初夏的庐山云雾缭绕,万亩茶园青翠欲滴。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夏日,江西财经职业学院文化旅游学院“云雾茶踪·匡庐寻脉”实践队抵达江西省庐山市海会镇核心茶产区,沿着“万里茶道”的历史足迹,探寻茶文化中“精行俭德”的哲学智慧,见证当代茶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姑塘海关寻根源,万里茶道启新程
被誉为“万里茶道第一关”的九江姑塘海关,在明清时期是重要的茶叶贸易关口,也是南来北往茶叶运输的关键枢纽。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海关旧址陈列馆,细细品味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深入了解古代茶叶贸易的管理制度、关税征收的严谨流程,以及茶商们风雨兼程的往来经历。斑驳的砖墙诉说着19世纪茶叶贸易的辉煌,展柜中陈列的文物仿佛将人们带回那段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岁月。通过参观学习,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九江在中国古代茶市中的重要地位,也对“万里茶道”这条横跨欧亚大陆的商贸大动脉有了更加直观和鲜活的认识。

“站在姑塘海关的城墙上眺望鄱阳湖,仿佛能听见当年茶船鸣笛而过的回响。”一位队员感慨道,“这段承载着辉煌与沧桑的历史不仅属于过去,更应成为今天推动茶旅融合发展的宝贵文化资源。”
茶科所里探奥秘,转型升级焕新机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正成为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在庐山茶叶科学研究所,队员们目睹了无人机光谱分析技术如何精准监测茶树的生长状况。科研人员通过空中扫描获取的数据,实时掌握土壤养分、病虫害情况,从而制定更为科学高效的管理方案。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使得茶树品种改良迈入了精准化、高效化的新阶段,显著提升了茶叶品质和抗逆能力。此外,物联网系统的全面部署,也使得灌溉、施肥等田间管理实现了自动化与智能化调控。在这里,古老茶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共同描绘出一幅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在大家的踊跃提问中,技术人员现场演示了茶园生态环境的数字化管理与实时监控技术,该项技术不仅展现出传统茶产业与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更是对“两山理念”的鲜活诠释。当人工智能遇上千年茶艺,传统文化正在焕发新的生命活力。
访问村民话心声,乡村振兴见实效
实践队深入海会镇各个村落,探访当地代表性的茶园基地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在与村民的交流中,队员们了解到近年来海会镇依托茶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增长,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以前只知道埋头种茶,销路窄、价格低,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现在好了,海庐茶博园吸纳了不少村民就业,大家不用离乡就能有稳定收入”许多村民通过参与茶产业和旅游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收入有了显著提升。“我们这些老人体力跟不上,地里的菜早就种不动了。还好海庐茶博园租下了这些地种茶叶,也算让土地没闲着。”近年来,当地政府牵头成立了茶产业合作社,整合分散资源,有效帮助茶农突破生产与销售中的瓶颈,探索出茶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海庐茶博园负责人欧阳国松介绍,近年来在政府支持下,当地凭借优质庐山云雾茶资源,积极培育生态茶园、民宿体验、研学旅行等新型业态。随着“文旅+农业”融合不断深入,海会镇已有越来越多村镇加入其中,有效带动了当地就业岗位增加与经济持续增长。
青春力量展才华,茶旅融合添新彩
在调研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尽管当地拥有优质的旅游资源和特色茶产品,但由于创新不足、宣传推广不够,这片潜力巨大的区域尚未充分吸引游客关注。实践队员们决定发挥青年学子的创造力与热情,为乡村振兴贡献一份力量。他们采用“陪伴式”直播形式,将采茶、制茶、品茶的全过程生动呈现于广大网友眼前。镜头下,灵巧的指尖在嫩绿的“一芽一叶”间翻飞,非遗技艺在“一揉一捻”中传承,屏幕前的观众仿佛跨越时空,感受“看得见的茶香”。

与此同时,队员们还设计出一系列以庐山茶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其中的植物拓印作品,既保留了茶叶的天然纹理,又巧妙融入现代审美趣味,仿佛将茶香一同封存于画面之中,让人们在品味香茗的惬意时光里,也能将这份浸润着茶香的独特文化记忆珍藏于心、带向远方。

此次庐山市海会镇之行,实践队员们不仅深切感受到了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和茶产业的蓬勃发展,更真切体会到了乡村振兴的壮阔蓝图与光明前景。队员们深刻感悟到,唯有将行程中的所见所闻、所学所悟切实转化为扎根基层、助力发展的具体作为,方能不负青春韶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他们更坚定了勇担时代使命的决心,用脚步丈量乡土,以实干回应期盼,主动投身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用青春的智慧与汗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注入持久动力,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担当与荣光。